凤凰卫视香港台《告别劏房大辩论》本集节目邀请六位嘉宾,共同探讨释放湿地缓冲区、绿化地带及郊野公园边陲地建屋的利弊,大家各抒己见,冀就觅地建屋集思广益。测量师学会前会长何巨业认为,在保育价值较低的缓冲带及边陲地发展效益最高,乡议局当然执委李耀斌更直指,郊野公园地亦非不可以触碰。
香港约有四分三的陆地都被“绿色”包围,“绿化地带”、“湿地”和“郊野公园”占地近六万七千公顷。为了觅地建屋,最新一份施政报告,研究进一步向绿化地带“开刀”,亦会将“湿地缓冲区”纳入发展区作规划。新界乡议局的代表欢迎政府的计划,认为保育和发展并没有冲突,即使是郊野公园地亦非“碰不得”。
乡议局当然执行委员李耀斌说:“郊野公园是否完全不可以发展?这是否定的,只是涉及公众利益及政府行为,郊野公园是可以完全发展的。收回湿地我们表示欢迎,过往由于香港做保育没有成本,成本是转嫁业权人身上,没有任何补偿。”
究竟是保护香港的青山绿水重要,还是市民有一个蜗居安身更迫切?
测量师学会前会长何巨业认为:“为何在(郊野公园)边陲、缓冲带发展,因为它基本贴近小区,也有路网,也有基础配套,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新地(发展)要十年八载,在这些土地的延伸发展就会快很多,它的业权本身也相对集中,这就可以在短期内推动得更快。边陲地方不是我们盯上它,盯上湿地缓冲区,因为它们是最有(发展)条件,是很正常、效益最高。”
新家园协会发展总监梁秉坚就指:“郊野公园可以搬?人都可以搬,再不想一下人的迁移,郊野公园的迁移,还保留在市区找地(建屋),是否是不切实际?一个市区重建楼盘可以用2到3百万买的到吗?5百万买到的(单位)和隔壁劏房差不多,是否是一个死循环?”
时事评论员郭一鸣表示,“好多外国人、内地人因为香港青山绿水来行山,环保是很重要的,我们要觅地、要找地建屋,不是说要饥不择食,什么地也要拿去,不是在湿地或绿化地上打主意,那是解不了急的。急的话要在现有的土地,例如过去的一些商厦、工厂大厦或者是棕地。”
港人“上车”、“上楼”难,年轻人就更难。90后房屋关注组干事白嘉裕坦言,年轻人并不是想坐享其成,而是看不到一个置业的阶梯,他认为任何可以增加土地供应的方案都应该考虑。“许多人认为我们年轻人想什么也不做就可以有楼上车,但我们不是这样想,是希望可以提供一个通盘计划,让我们看到一个置业阶梯,任何增加土地供应的选项都可以考虑。”
面对住屋的困境,有位出席节目、住在劏房的单亲妈妈就感受最深,她说:“我只是一个小市民,等你们(政府)规划完(建屋),我的人生、我的小朋友的成长已经告一段落,就是说我们等不及。”
青研香港发言人庄展铭亦认同,释放湿地、郊野公园边陲地等,对解决房屋问题是利多于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