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南炮轰澎拜新闻事件中的时代趣味

疫情防控到了现在这个阶段,疾病和治疗都没啥新闻了,但是防控仍然会有很多有意思的事。

毫无疑问,三亚的疫情会是2022年最特别的事情之一。相比之下,同样是疫情,成都就不太有意思,没有太大的关注度。

海南和任何地方都不同的是,它是国际旅游岛,突然封控,关的都是外地人,据说三亚有8万游客被困。

很多人猜测8万人中有7万是上海去的。在我看来这没什么道理,而且这个段子中也隐含着对上海的恶意。

但是最终,至少在舆论中还是演变成了海南和上海的矛盾,以海南日报炮轰澎湃新闻为标志。这注定会成为2022年最值得研究的传播学事件之一。

事件的起因是澎湃新闻报道了一家成都游客的遭遇。成都媒体可能会感到失望,尽管他们也竭尽所能,但是还是被澎湃新闻占了先机。“隔离一周要花18万”,这13口人的成都大家庭,成为三亚疫情到现在为止唯一具有能见度的样本。

我认为澎湃的报道没有什么问题。新闻的细节看上去有一些出入,但这不是报道者的错,而是事件本身在其变化。比如,午餐、晚餐700元一位,不算小孩,一家人大人吃一顿要7000元——后来当事人解释,酒店也有便宜一点的,并不是非得吃这个。

总的说来事实就是如此:当事人向记者讲述了遭遇,记者如实报道,引起反响后酒店方面作了改进,少收了一些费用。再次接受媒体采访时,当事人说情况没那么坏,酒店也不容易,大家多多理解。

这篇报道因为其夸张的价格引起大量关注,舆论反应非常复杂,毕竟18万足以让很多人破产了。

有一个叫“职场观识局”的自媒体,写了一篇批判澎拜的文章,被海南日报官方公众号转发,引爆了舆论。尽管这篇文章并不是海南日报自己所写,但是在党报公号上原文转发,本身就是一种态度。

甚至可以说:越是小编自作主张转发,就越能说明某种心态的真实性。

这篇文章指出,澎湃在过去的两天,发了5篇事关三亚疫情的报道,毫无疑问就是带节奏。

具体内容在这里我就不引用了。在我看来,它证明了两件事:第一,澎湃新闻算是当下最优秀的媒体,这么热的天还写了几篇报道;第二,海南国际旅游岛,“国际”味道不足,因为很明显缺乏一种开放的思维,就像内地小城一样敏感。

整个批评中,我认为最搞笑的地方是这里:

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抢夺了你们的地位,你们的前途、你们的生意、你们的官宦?还是几年上半年海南超10%的GDP增速让你们脸上无光?

这句话特别有意思。它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批评,也不是对一篇文章的批评,而是一个地方(海南)对另一个地方(上海)的批评和指责。

这句话看上去是发泄不满,其实也反映了自媒体和海南日报以及很多海南人的骄傲:你们上海是不是嫉妒我们的发展成果?上海毫无疑问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“集大成者”,向上海发起挑战,本身就是让人自豪的事情。

这个排比句值得多读几遍,“你们的地位,你们的前途,你们的生意,你们的官宦”,看起来是指责上海,其实恰恰反映了海南很多人的思维:自由贸易港和GDP,和海南很多人的地位、前途、生意、官宦,密切相关。

过去20年,“护城宝”作为一种群体认同,就是这样慢慢建构出来的:伴随着城市化的深入,个人命运与城市发展深度关联(通过房价捆绑在一起),人们为所在城市的发展感到自豪,随着城市的膨胀而膨胀。

因此,“护城宝”的核心,就是这次海南日报所表达的“GDP主义”。它从对地方官员的考核,变成了对地方人心的塑造。在各地方论坛,都会发现这种“发展焦虑”,什么“西安失去的10年”,什么“成都重庆之争”,什么“新一线”——善于玩弄这种排名游戏的机构,从各城市挣到大量受益,而市民也在攀比之中形成一种新的共同体认识。

“护城宝”情绪膨胀到一定程度,就是不能允许批评。江西出现疫情的时候,合肥日报发了批评文章,引起江西的强烈反弹,最终合肥日报不得不道歉。在西安疫情的时候,很多西安人也对外地报道负面感到愤怒。

今年上海疫情引起的来自各地网友的嘲讽,其实也是反向的“护城宝”心理:通过贬低“中国最大”的城市,来减缓自身的发展焦虑(原来各地都一样)。现在,海南日报通过转发自媒体对上海媒体的战斗檄文,更明显地表达了这一点。(城市的地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