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五区”政策叠加的长沙片区临空区块。 湖南自贸区长沙片区管委会供图
中新网长沙9月28日电 (记者 傅煜)一年前,中国(湖南)自由贸易试验区(以下简称“湖南自贸区”)挂牌成立。作为其建设主力军,长沙自此开启新的发展篇章。
一年来,在湖南自贸区长沙片区79.98平方公里的“试验田”上,经过一系列大胆试、大胆闯、自主改,这里制度创新蹄疾步稳,创新成果不断涌现,开放之门越开越大。
“闯”出区域新优势
打造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、内陆地区高端现代服务业中心、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和中部地区崛起增长极,这是长沙片区被赋予的新的历史使命。瞄准这些目标,长沙积极开展首创性、差异化探索,为新发展格局探路。
长期以来,因“工程机械二手设备”未列入海关目录,地处长沙的工程机械龙头企业山河智能只能以新机备注“整备”方式出口。可二手设备不能享受新机的出口退税,无形中增加了企业成本。
通过制定产品标准,探索退税规则,构建起面向全球的售后服务体系,这一困扰行业企业已久的问题,终因长沙在中国率先探索的“工程机械二手设备出口标准化模式”迎刃而解。“这些堵点的疏通,给国内工程机械二手机市场带来非常大的想象空间,还能带动国内新机市场的增量和升级,促进全产业的发展。”山河智能营销中心市场总监彭颖说。
奋力打造“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”,一年来,长沙片区动作频频:全国首创“5G+工业互联网”先导区融合创新机制,打造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新模式;探索构建以“区块链+隐私计算”新技术为基础的知识产权保护数字化确权新模式,为企业从“有想法”到“获证书”提供全链条独家密码,目前已有400余家先进制造业企业参与数字化确权、100余件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……
借自贸区“东风”,长沙勇当对非经贸深度合作“先行者”。通过整合各方资源,以“政研商”一体化新模式打造的中非经贸促进创新示范园在这里诞生,非洲非资源型产品集散交易中心、中非跨境人民币中心、中非跨境电商直播基地等服务平台,正激发中非经贸发展新活力。探索产能过剩条件下开拓更大出口市场的新路径,这里顺利完成首批5条南非红西柚货柜易货贸易,为中非经贸发展提供新业态。
聚焦打造内陆地区高端现代服务业中心,长沙积极打造国内首个标准化产业集聚区“芙蓉标准化小镇”,吸引集聚40余家标准机构,率先制订《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供应商评价规则》等多项标准,让湖南标准走向世界。建立长沙国际商事法律服务中心,推动在区内设立港澳联营律师事务所,为企业“出海”提供涉外商事法律服务。
通过举全市之力推进制度创新,一年来,长沙片区113项改革任务实施率达82.3%,309项落实举措实施率达90.9%,3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拟集中发布;国家要求复制推广的278项制度创新经验和最佳实践案例,完成率达78.6%。
“改”出营商好环境
经多地考察后,全国领先的科创服务和产业发展平台前行·58科创集团最终决定将其跨境贸易产业全国总部——“黄花数字贸易港”落地长沙黄花综保区。今年3月,这个湖南自贸试验区首个以数字贸易为特色的专业子园区正式开园,如今已引进跨境电商企业29家,辐射百余家企业。入驻企业今年以来外贸进出口额已达1亿美元。
作为湖南“与世界距离最近”的地方,长沙黄花综保区所在的长沙片区临空区块汇集了“自贸试验区”“临空经济示范区”“跨境电商综试区”“海关特殊监管区”“加工贸易产业园”五大国家级平台。“这里‘五区’政策叠加,优势独特。”前行·58科创集团董事长吴阔坦言,项目落地黄花综保区的理由只有一个,那就是看好长沙“自贸”的发展潜力。
据悉,一年来,长沙片区累计新增企业3747家,新设金融机构23家;新引进项目74个,总投资额1751.3亿元,其中三类500强项目13个。三一智联重卡和工程机械扩产项目、隆平生物种业产业园、上汽大众新能源车生产项目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。自贸总部基地、三一科学城、国际金融港等28个功能性平台正稳步推进。
企业、项目纷至沓来,只因看好这片“试验田”上的改革红利。立足改革任务,一年来,长沙片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,以多项创新之举致力形成更加高效公平、可预期的投资环境、积极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,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。
围绕片区企业高频需求,这里推出“我要开办跨境电商企业”“我要进口食品”等40项具有自贸区特色的“一件事一次办”事项目录,让企业办事更便利、更高效;全国首创环境影响评价审批、排污许可、城镇污水排入管网许可合并办理,提交材料压缩41%、审批时限压缩61%,现勘核查从多次合并为一次;构建“湘企出海+”综合服务平台,设立标准中心,探索多地区标准互认试点……一系列高含金量的“政策包”,正持续释放“虹吸效应”。
8月26日,长沙片区外商投资企业“一站式”服务联络点正式挂牌,联络点将围绕外商投资从设立前咨询到企业注册,从项目建设到投资运营,从问题协调到投诉处理等提供“一站式”“全周期”服务。在湖南大学湖南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谢里看来,该联络点的设立,有利于持续激发外资企业来长投资热情,为湖南自贸区长沙片区注入新动能。
“试”出开放新天地
“以前进口非洲咖啡豆需要通过邮件或网上竞标,从下单到收货少则15天,长则需要一个多月。”在长沙高桥大市场从事咖啡生意20余年的肖雅琪说,如今,她只需打个电话,不到3天时间,来自非洲的咖啡豆就可直接送抵门店。
作为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的改革创新“试验田”,长沙高桥大市场打造的非洲在华非资源性产品集散和交易中心,为非洲产品进入中国流通市场搭建了快速通道。
“我们还积极推动非洲非资源型产品全产业链建设,目前已形成咖啡、腰果、夏威夷果、可可、芝麻、干辣椒等6条进口产业链;有色金属、地方特色出口产品、农产品、箱包皮具小商品等4条出口产业链,一年来共实现出口贸易额63.32亿元。”该市场总经理罗晓介绍。
一年来,自贸区让长沙与世界深度融通。以长沙对非贸易为例,立足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等平台,今年前8月,长沙对非洲进出口87.7亿元,较上年同期增长86.1%。其中,对非洲出口61.8亿元,增长80.3%;进口25.9亿元,增长101.7%。与此同时,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,前8月市场采购贸易对非洲出口金额(按放行)达152.9万美元。
借自贸区机遇,长沙加速构建开放大通道。在中部地区率先开通至东欧的全货机航班,开通长沙至法兰克福等10条定期货运航线:率先开展中欧班列出口货物“提前申报”改革,整体通关时间压缩至原来的十分之一;出台《长沙自贸区高铁货运班列测试列开行方案》,搭建对外开放高铁“新”通道。
一批开放新平台也在加速打造。长沙自贸总部基地、隆平生物种业产业园、隆平种业创新中心、三一科学城等重大开放平台正在全速推进;长沙黄花综合保税区(二期)通过联合验收;国际金融港初现成效,长沙片区首家保险公司落地;国际人才港辐射增强,今年以来新引进人力资源机构23家。
大胆敢想敢试,一项项强有力的制度创新举措,正推动长沙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。一年来,长沙片区共完成进出口额712.82亿元,实际利用外资4.56亿美元。(完)